88读书网 - 经典小说 - 重生大时代之1993在线阅读 - 第863章,载入史册,共襄盛举!(求订阅!)

第863章,载入史册,共襄盛举!(求订阅!)

    兜兜转转几个小时,马不停蹄的老陈终于来到京城,走进了老朋友的书房。

    “老陈啊,你奔波一天了,你要不要先休息一会儿?”邹平妻子关心问。

    “不用不用,我在飞机上就是一路睡过来的,现在正精神着。”两人认识很多年了,老陈也没那么多客套,进书房就开始找邹平口中的手稿复印件。

    “诶,好,那你忙,累了就自己去休息,我出点买点菜。”给老陈倒一杯茶,邹平妻子就把书房门合上,走了。

    手稿很好找,就在书桌上,瞄准目标,老陈三步两步就蹿到了跟前。

    “人世间...”

    视线落在手稿复印件封面,老陈不禁小声呢喃书的名字。

    “简单,有内涵。”

    老陈盯着“人世间”三个字瞧了半晌,给出五个字的评价后,下一秒就迫不及待地坐了下去,开始阅读了起来。

    第1到5章是整部小说的引章和序言,交代了场景、主要人物及性格,以及故事的起头。

    看完前面五章,老陈停歇了片刻,情不自禁喝了口茶,文人懂文人,文人更懂笔下文字的好坏。

    仅仅读了5章,老陈就梦回了书中年代,有代入感,有强烈的感情叙述。

    老陈明白,这个开头就非常不简单,一看就是下了苦功夫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人物都极其精彩鲜明,很有水平。

    一口气喝了大半杯茶,老陈又进入了书中世界,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外面餐桌上的饭菜从热气腾腾到晾凉如水,也不曾见老陈动过。

    晚上11点过,邹平回来了。

    一进门,邹平妻子就小声问:“你年纪不小了,怎么加班到这个点?”

    邹平换鞋:“社里忙,这是好事。”

    妻子给倒杯水:“忙“人世间”?这书这么好?”

    邹平点点头:“好,少见的好!我在社里工作了几十年了,还是头一回见到上下口碑一致的书。”

    妻子凑过来问:“今天我也看了一点,你说这书真是那个年轻人写的?那么年轻,怎么就那么厉害?”

    邹平感慨丛生:“你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书中世界就发生在他身边的小镇和农村,假不了。

    另外他身世简单,如同白纸一样干净,文风一如既往,大开大合,朴实有力!要是别人有这样一半的笔力,早就扬名立万了,也不可能躲在幕后。

    这人啊,谁也逃不开名和利,这也是以前虽然有人攻击他,但从不会质疑是不是他写的原因。

    再把话说回来,这部“人世间”注定要载入史册,你见过有考场舞弊的考生比被抄者分数还高的吗?”

    “哟!你这是护上了呢,以前我可是看你不待见人家的。”理站不住,邹平妻子干脆另辟蹊径挖苦丈夫。

    邹平摇摇头:“以前归以前,现在归现在,不是一码事,现在我服。”

    “行行行,我知道你被一个小年轻打服气了,好了吧!”

    妻子呶呶嘴:“我不是怀疑,我是看老陈今下午一进去就没出来过,呢!那饭菜就在桌上,我也不好喊他,怕打扰他。”

    邹平扫一眼桌上的四个菜,良久叹口气:“最爱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最怕既生瑜何生亮诶,看完“人世间”老陈估计又得回陕地老家闭关好些年了。”

    妻子问:“那这饭菜?”

    邹平说:“你去休息吧,我在这等着。”

    “行,我去睡了。”文人之间的事妻子也不大懂,于是去隔壁陪孙女睡觉去了。

    凌晨两点过,老陈出来了,本就不年轻的脸上今夜更不年轻,添了好些皱纹。

    “饿了吧,先吃饭。”正看电视的邹平从沙发上起身打招呼。

    “你怎么还不去睡?”老陈洗个手,上了餐桌。

    “人老了,一晚上躺着也没多少觉,睡不睡也不差这会儿。”邹平给他倒了一杯烧酒,自己也弄一杯,在旁边陪着。

    “感觉怎么样?”碰一下,嘬一小口,邹平问。

    老陈夹一粒花生米放嘴里,慢慢咀嚼,咽下去过了好久才苦涩地吁口气:

    “我这辈子都难咯。”

    听到这真心实意的一句自我评价,邹平没安慰。两人虽然是相交挚友,但想要写出这样的作品,老陈这辈子真的恐怕难了。

    老陈自发端起酒杯,再次同邹平碰了碰,缓沉说:“不虚此行,为人间盛世喝完这杯。”

    邹平懂老陈意思,知其惺惺相惜、知其在高度赞扬“人世间”的水平,没做声,仰头一口闷。

    ...

    陶歌打电话来了。

    接起电话,张宣第一句话就问:“都过去这般久了,你怎么还没离开京城去新加坡?”

    陶歌高兴地说:“姐开心,就把行程暂缓了。”

    接着她又补充一句:“你放心好了,东南亚那边姐时时刻刻有关注,目前问题不大,形势都在照着预期发展。”

    对于东南亚的局势,张宣倒真不担心。

    要是事情出现一点纰漏,估摸着这姐们比自己还急,那时候根本不用催促,她自己就麻利去了。

    只是这样子下去,欣欣那女同志就忒惨了点,得在沪市等白头。

    陶歌没功夫琢磨他在想什么,又道:“就在刚才,结果出来了。”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张宣有点懵,“什么结果出来了?”

    陶歌吐出四个字:“征订数据。”

    张宣紧着问:“你是说新华书店的征订数据?”

    陶歌说:“对,新华书店地第一次征订数据现在就在我手上。”

    张宣急忙问:“多少?”

    陶歌笑道:“从来没见你这么急眼过,是不是害怕数据不好?”

    张宣说:“那是自然的,这书我花了多少心血,你难道还不清楚么?”

    听到这话,陶歌不再卖关子,低头看着数据,念叨:“612317册。”

    张宣吓了一跳,不敢置信地惊呼:“没搞错?这么多?61万册?突破60万了?”

    陶歌甩甩头发,揶揄:“用王屋二山写出来的书,这点多吗?”

    张宣回击:“是吧?你现在想想应该挺有成就感吧?

    61万册啊,这可是镶了金,你赚大了。”

    陶歌翘起二郎腿:“公共财产,又不属于姐一个人的,有什么赚大了的。”

    张宣:“……”

    陶歌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问:“你知道洪社长看到这征订数据是什么表情吗?”

    张宣问:“什么表情?”

    陶歌说:“像喝醉了酒一样,脸上都是红晕。”

    张宣乐呵呵地道:“怎么办?听到你这话,我现在人都有点飘了。”

    陶歌说:“其实61万册征订出乎大家意料,却也情理中。

    从“风声”到“潜伏”,再到“哈利波特”、“发条女孩”和“冰与火之歌”,你早已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是世人,凡是沾上你小说的相关机构,都跟着发了横财。

    所以你新书的征订数据能够水涨船高,能达到令人惊艳的61万册也就不难接受了。

    更何况...”

    话到这,陶歌喝口水继续说:“更何况这些年你在国外扬名立万,却在国内已经有2年没发布新书了,国内很多视你为偶像的年青人都在憋着一股气,都在等着这一刻,有这么一波大爆发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张宣咧嘴笑:“哎哟!你再夸,你再夸我就不是有点飘了,而是飘天上去了。”

    陶歌优雅地换个坐姿,“人民文学之前保留的第一次征订数据是你的“潜伏”创造的,38万册。

    时隔两年,你又缔造了新的记录,而且几乎翻倍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姐允许你飘一会儿。”

    不等回话,陶歌继续道:“按照惯例,我们召开了新书征订会议,来自各省市的新华书店负责人齐聚一堂,给他们看了文章开篇。

    结果反响很热烈,不等我们动员,他们就纷纷报了征订字数。”

    张宣内心很得意:“碰到我这样的大牌又有实力的作家,你们人民文学是不是很省心?”

    陶歌难得地没反驳他,“确实很省心,在内部会议上,洪社长提出首印120万册时,社内高层提出了不同看法,都认为120万册少了,最后把首印硬生生提高了一茬,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0万册。”

    听到150万册,张宣心头有些压力,但还是信心十足地自我打气:“等着看,“人世间”值得起这待遇。”

    陶歌说:“姐在等着,大家都在等着。我听一些朋友说,很多报社都已经开始撰稿了,都备份了两稿。”

    张宣诧异:“两稿?”

    陶歌帮他解答:“一份是乘风起势的赞扬稿,另一份是防止你遭遇“滑铁卢”而准备的。”

    张宣郁闷了,“这些都是小报纸吧?太没眼力见了。”

    陶歌说:“确实都是小报纸,他们没渠道弄到你的复印稿,只能臆测。

    而和我们关系密切的大单位就不一样了,第一时间就拿到了“人世间”的部分手稿,心里有数。”

    ...

    接下来的日子,全国媒体报纸都在刷屏。

    都在疯狂报道。

    疯狂报道张宣的新书“人世间”。

    《三月新书“人世间”,王者归来!》

    《作家三月震撼之作!征订破百万,史无前例!》

    《你准备好了吗?作家三月携传世名着来袭!》

    《本世纪最后的大师之作“人世间”!》

    《一代文豪新作“人世间”!》

    《人世间!鸿篇巨制!》

    《回归传统文学,“人世间”勇攀最高峰!》

    ...

    娘希匹的!

    看看这些标题取的,张宣这张老脸都红了。自己已经够得瑟了,这些报纸竟然比自己还能得瑟!

    不过得瑟归得瑟,但真心骄傲。

    为什么骄傲?

    那是因为有资本!

    “人世间”经过紧锣密鼓的印刷上市后,在读者和文学界掀起了一场风暴!引来了一阵狂潮!

    对,就是风暴!就是狂潮!

    先说说读者和市场反应。

    11天!

    仅仅11天时间!

    在读者排长龙争相购买的情况下,首印150万册很快就告售罄。

    看到报纸上都在大肆报道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严重缺货,伪装一番的张宣还亲自去了中大附近的新华店实地验证了一番。

    所言不虚,新华书店确实没货了,而外面排长队的人却还一直不散。

    私访完第一家新华书店,张宣想了想,怕一家书店不具代表性,所以还特意去羊城其它的新化书店转了一圈。

    结果都一样:断货!严重断货!

    望着外面吵吵嚷嚷的画面,张宣有些焦心,这些可都是钱啊!

    这些都是自己的正版支持者啊,要是正版书没供应上,那可就便宜盗版书了。

    给陶歌打电话,问情况:“你们第二批书什么时候出来?”

    陶歌回答道:“昨晚已经连夜出了第二批,拢计129万册。

    目前还在加班加点印刷,三班倒印刷。

    为了和盗版书抢时间,人民文学还特意联系了几家大的印刷厂。”

    张宣听得默不作声。

    见他有情绪,陶歌解释:“我们知道会大卖,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会爆发的这么勐烈!

    毕竟“人世间”是传统文学,能看懂书的人都必须具备有一定阅历和文化底蕴,所以我们还是思想保守了。”

    张宣问:“什么样原因导致的?”

    陶歌说:“我们派人做过市场调查,在全国各大新化书店一共采访了1300名读者。

    收集的信息显示:有些人是你的铁杆读者,自发购买,这类人占绝大多数。

    还有些人是冲着你的名气来的。按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全世界名声那么大,身边的文化人都购买了,茶余饭后都在谈论“人世间”,自己不买一本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得,这些人完全是为虚荣心买单,用来附庸风雅,填充门面的。

    说着说着,陶歌忽然笑了,只见她讲:“你知道不知道?有一小撮人是因为迷信而买你的书。”

    张宣眼睛大瞪:“迷信?”

    “对,就是迷信!”

    陶歌说:“不过因迷信而你买书的都是些大妈大婶。

    她们说书生克邪压鬼,说你是什么文曲星下凡,你的书自带文气能镇鬼驱邪。”

    “……”

    张宣听懵逼了,彻底不会了。

    啥时候自己干起了钟馗的买卖?

    有那么一刻,他都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聊斋世界。

    他奶奶的!这些大妈大婶的想象力还真是够可以的。

    随后他又忍不住发散思维:现在是买自己的书,下一步是不是要把自己的画像贴大门上了?

    就像那门神二人组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样?

    秦叔宝贴左边,尉迟恭贴右边,自己挂上面,刚好组成对联,上联、下联加横批都凑齐了。

    陶歌说:“现在你的新书都成了一种盛世,你可以去去看看报纸,多多了解情况。”

    “成。”

    挂断电话,张宣开始翻阅双伶买回来的几十份报纸。

    地方报纸暂放一边,他先挑有影响力的大报纸翻阅。

    首先挑的是某报,上面果然有新闻,还是头版大篇幅的社评。

    只见其当家主编发表最新社评:

    “连夜拜读完“人世间”,有四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这是作家三月在书中对文明、对文化的定义。

    其实这是三月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

    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作家“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人世间”对我国传统文学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如同彗星贯穿宇宙,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着。

    书中讲述的是中国近30多年的社会发展进程,讲述的是时代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讲述的是作家的真切感受。

    它把这一切艺术而雄辩地铺展开来,直接指向今天的读者,让我们看到,国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父辈们经历过什么?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该走向何处?

    对读者来说,“人世间”无疑是对历史的温习和补课,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会去哪里?

    时间从来不说话,但它总是会让它着意的人物走上前台。“人世间”里的人物形象,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有十分强烈的带入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段里、某个场景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我们是其中的某一个人,在经历着什么?要怎么往下走?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人世间”让我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感受,去领悟,去认识人生、社会和时代,去认识时间的意义。

    这是一部留住了时间的作品,它也定然会被时间所留住。”

    某报有评论,无独有偶,新X社今天同样发表了社评:

    一部“人世间”,半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一幅人世人情风情画卷。

    书中的故事,折射了改变中国的“大事件”,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搞活经济、棚户区改造...

    “人世间”将时代糅进了人物的日常生活乃至命运转折中,让人倍加感慨。随着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仿佛自己也化作书中人,经历了一场人生的百味杂陈。

    “人世间”以辛辣甚至近乎残酷的笔触,描摹了由无数个平凡人构成的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众生相,也勾勒出30多年间人们的生活图景、中国的社会面貌。

    其中,有对现实的刺痛反思,也有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但始终保留着如斯态度:悲观中有希冀,风雨之后有彩虹。

    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大江大河奔涌向前,无数家庭、个人的命运也被卷入浪潮中,与时代产生共振。“人世间”通过勾勒一个家庭变迁,书写了一段蓬勃有力的人民史诗,它既有普通人的生活勾画,也有梦想、奋斗等正向价值的传输,展现出人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变迁。

    我们每个在时代洪流中的人,感受尤其深刻!

    致敬作家三月,用心、用情、用力创造的平民史诗。致时代,致青春……历史记忆与人性善恶冷暖,永远铭刻在岁月的深处。”

    看完这两篇社评,刚才还激动不已的老男人突兀地平静下来了。

    同正时刻关心着他的双伶点点头,张宣背着小手走了出去,打算去吹吹外面的东南季风。

    至于其它报纸已经不想看了,短时间内也无需再看。

    两大最权威的报纸共襄盛举,这是何等的荣耀!

    值当!一切尽在不言中。

    …

    沪市。

    有早上看报纸习惯的文老爷子放下报纸,闭上眼睛想了想,稍后对跟前的外孙女林思思说:

    “思思,去帮我买一本“人世间”回来。”

    同样正在看报纸的林思思抬头:“外公,现在没货。

    昨天下午我和大表姐去了新华书店,排了好久的队都没买到书。”

    说完,林思思看一眼对面的袁枚。

    袁枚附和:“这个我可以作证,昨天早上小姨有吩咐我们去买,我们中间卖了一台钢琴就耽搁了点时间,去晚了点,没想到就没货了。”

    文老爷子听了没做声。

    这时旁边的周容过来给老爷子倒杯茶,说:“爸你再等一等,我已经同新华书店的朋友打了招呼,下批货一到店就去拿。”

    袁枚问:“舅妈,下批货大概什么时候到?”

    周容道:“说是说下午一点左右,不过也不是那么确定,到了会给我电话。”

    林思思忽然插嘴:“要我说啊,干脆别买了,慧慧不是同那大作家是好朋友么?

    干脆要他送一些好了,关键是让他签个名,那才值钱。

    我想他不会拒绝的吧,慧慧毕竟为他做过好几年饭呢。”

    这话一落,偌大的客厅瞬间鸦雀无声。

    给几人到茶水的周容顿了顿,停滞了两秒才继续倒茶。

    知道一些内情的袁枚使劲对表妹林思思眨眼睛,眼神仿佛在说:你个冒失鬼,不懂就别说,你这是在火上浇油啊!

    文老爷子的眼神何其毒辣,把三人的小动作尽收眼底,但也没有任何动静。

    端起茶水小口小口喝着,喝完小半杯,文老爷子放下杯子问:“远盛现在在忙什么?”

    周容回话:“远盛正在筹备俱乐部的事情。”

    文老爷子说:“俱乐部的事情先缓一缓,让他跑一趟羊城。”

    听闻这话,客厅三人都懂了老爷子意思:这是老毛病犯了,眼馋人家手稿了。

    还没等周容回复,林思思搭话道:“外公,估计我爸去了也没用。

    昨天大表姐同杜双伶就琴行的事情打过很久的电话。期间有聊到过手稿,据说总共才7版,差不多分配完了。”

    其实手稿只有6版,但由于不够分,所以张宣决定再手抄一份,就对外说一共7版。

    张宣明了,说7版,那就只有这7版值钱。后面就算自己抄再多也不值钱了,这就和邮票是一个性子。

    当然了,他如今不缺钱,后续也不会再去抄、更不会傻到去抄第8版,如果那样做就是自己砸自己招牌。

    林思思说完这话,周容和袁枚不约而同地齐齐看向文老爷子。

    ps:求订阅!求月票!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