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经典小说 - 大秦嬴鱼在线阅读 - 大秦嬴鱼 第131节

大秦嬴鱼 第131节

    廉颇知道后,就将抢粮的这些赵军卒押在这些韩人老弱面前,斩下他们的头颅,以正军威。

    从此

    以后,再没有赵军卒来抢韩人的粮食了。

    秦军给韩人投放的食物,一开始还是熟食,等韩人越聚越多,秦军这边就开始投放可以装五斤粮食的麻布袋。

    麻布袋里装着脱了壳的粟米豆子麦子等谷粮,谷粮可以吃,麻布袋可以拆了裹在身上御寒。

    谷粮里夹杂着煮熟了的禽蛋,以及硬邦邦的腊rou干rou等,这些rou有的上面长满了青白色的霉菌,明显就是因为保存不当给放坏了,干脆投给韩人吃的。

    但韩人仍旧吃的非常香甜,大人们将蛋分给孩子,将这些坏了的rou放在秦人给投过来的铁锅里使劲煮,熬成rou汤rou糜再吃进肚子里,不仅不会吃坏肚子,还能长力气呢。

    这也从侧面说明,秦人有粮,秦人有很多的粮,秦人有吃不完的粮,以至于都放坏了。

    秦人为甚么有这么多粮?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粮?我们怎么就不是秦人呢?

    我们原本应该是秦人的,只是后来又不是了。

    韩人越聚越多,不说秦人有没有同时养活一十万韩人和三十万大军的粮食,就是每天用投石机投粮,就是一个大工程。

    廉颇看着丹水对岸已经摆了一长溜的攻城器械,若是哪天这些攻城器械投放的不是粮食,而是大石火油,他们赵军这边可就要遭殃了。

    廉颇遣使到秦军这边,说有要事相商。

    已经在秦军营里住了好几天的汤榆跟王龁颔首:成了!

    王龁带着监军、汤榆以及随身的几个尉兵渡过丹水,来到了丹水东岸。

    廉颇看着秦军这边一行还不到一十人的队伍,不由喝道:“竖子好胆!”

    王龁仰天哈哈大笑,非常潇洒的一甩黑底羊绒衬里的斗篷,对廉颇道:“天下就没有在下不敢去、去不了的军营,赵军营,尔尔也!”

    赵军将们都对王龁怒目而视,更有脾气暴躁的就要抽剑来砍了。

    王龁就站在那里抱着胳膊歪着脑袋斜着眼看这些赵军将敢不敢动手,在旁边看着的汤榆都觉着王龁这幅侧目而视的样子非常欠揍,怪不得能惹怒赵人呢。

    不过这是国与国之间门的争锋,军与军之间门的对阵,他们现在虽然身在赵营,但气势上是一点都不能输的。

    气

    人就气人吧,气的又不是秦人。

    等双方例行的言语交锋一番,王龁才开口问道:“老将军叫我等过来有何事相商啊?”

    廉颇道:“吾见秦军煞费苦心收买韩人妇孺,为秦军接济韩人之便,吾愿与尔等相商,将韩人送过丹水,让他们在秦军乞食,也省了你们每天劳累了。”

    王龁眨巴眨巴他牛一样的眼睛,倏地哈哈大笑起来,眼泪都给他笑出来了,他道:“原来,你们赵军也知道,那是韩人啊,我还以为,你们赵国接手上党,就是将这些韩人当成赵人百姓了呢,却原来...却原来还是有韩人赵人之分吗?”

    廉颇不愧为老将,“稳”字是有的,对王龁的讥讽也沉得住气,他道:“秦韩之争与秦赵之争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你无需与吾逞口舌之快,你只说,秦国愿不愿意接手他们。”

    王龁去看汤榆。

    廉颇锐利的眼神也射去汤榆脸上,似是在猜度这个年轻人是何许人也。

    汤榆起身,对廉颇和赵军将们微微一礼,自我介绍道:“在下河内郡汤县县令汤榆,受河内郡守之命来上党犒劳我秦军卒,见过老将军。”

    廉颇颔首:“给韩人投粮,就是你的主意吧?”

    汤榆从容笑道:“在下也曾从军,在战场上杀敌获得军功,才回到家乡做官的。即为军卒,听取王令为国家征战乃是理所当然之事,但若是将寻常百姓妇孺牵扯其中,未免有失道义,让小孩子们在战场上饿死丧命,更有失天和,吾即为父母官,便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活活饿死在无粮可食的赵军营里......”

    一个赵裨将大喝道:“我等有粮。”

    被打断话的汤榆非常好脾气的点点头,认同道:“赵军自然是有粮的......”

    将这个没礼貌的赵裨将噎了个够呛。

    汤榆继续道:“......然而,我秦军是有粮的,哦,是我秦军也~~有粮,我河内郡更是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足够这些妇孺们度过冬日,挨到今年夏收了。”

    “即是举手之劳,我等就没有不伸手帮一把的道理。”

    廉颇再度颔首:“汤令高义。”

    汤榆非常谦虚的回道:“乃是我王仁慈,不忍百姓受苦。”

    又加了一句:“不管是哪一国的百姓。”

    廉颇被他恶心的够呛,其他的赵军将也是一脸吃@¥¥的表情,看着汤榆,怀疑他是怎么说出这样犬都不信的话来的。

    秦王仁慈,简直要笑道六国大牙了好吗?!

    但不管怎么说,廉颇要是愿意将上党的韩人送给秦国,秦国也会无所畏惧的接着就是了,但是,有一点汤榆要将话说在前头:“无论老弱病残,只要愿意跟我秦国走,我来者不拒,但有些人,将军就是倒贴钱塞给我,我也是不能要的。”

    廉颇:“是何等样人?”

    汤榆:“背信弃义之人!”

    “上党原本已经被韩王献与秦国了,是上党这些背信弃义之人从中作梗,才有了秦赵现有之战,百姓我可以接纳,但这些首鼠两端一会要做赵人一会要做秦人的人,我是不能要的。”

    廉颇沉默:......

    他也不喜欢这样的人。

    只是:“你要如何区分这些人呢?”

    汤榆笑道:“我自有我的方法。只是等我将这些人区分出来之后,还请将军重新接纳他们回赵军这边,毕竟,他们已经是赵人了,我秦军若是杀了赵人百姓,恐怕赵王也不会答应的。”

    好损的舌头!

    汤榆这是不仅嘲讽赵国什么脏的臭的都要,还嘲讽赵王吃相难看,敢接上党却让上党的百姓饿肚子。

    廉颇答应了,廉颇不得不答应。

    赵王的催战令又来了一封,但赵国的粮食却还没看到影子。百里石长城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等将这批韩人送走,赵军将会节省下很大一笔粮食,可以继续再撑一阵子。

    那个韩人老妪的话说的难听,但理是对的。

    真正的上党百姓和贵族,早就在第一时间门带着家财撤到赵军背后的百里石长城以北的北上党和赵国邯郸,留下来无力奔走的,只有上党的穷苦庶人和百姓。

    秦军和赵军在此征战,这些身无浮财的穷苦百姓就成了无地无根的离人,无论哪个地方,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离人,因为,人数太多了,也太难以安顿了。

    安顿他们,不仅需要土地,还要有支撑他们至少一年在土地上耕种的种子、农具、

    房屋建设等财物,这一年里,不仅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还要倒贴给他们不要他们饿死,否则前期的投入就算是白费了。

    但就算他们耕种下来了,这些付出的财物短时间门内是不要想着收回来了,能够让他们自给自足顺利交纳赋税,就已经算是安顿成功的了。

    所以,这些上党离人无处可去,就只能滞留在长平关,被廉颇留下,为赵军卒做后勤服务,为赵军修筑百里石长城防线。

    廉颇爱军爱民,他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接手的韩人饿死或者是被秦军杀死的。

    既然这些离人都是上党郡守送给赵国的,那么,现在这些离人再由他这个赵国将军送给秦国,也是理所当然的。

    廉颇没有事先将此事上报给赵王,接手这些离人百姓是他自己做的决定,将这些离人百姓送走也同样是他做的决定,无需有谁来同意。

    至于汤榆说的那些背信弃义的韩人,不要就不要吧,如今能留在这里的这样的人,应该不多了才是。

    既然已经谈好了,监军甲送上帛书,双方在帛书上签字画押,让韩人渡丹水的协议就算是达成了。

    王龁这边先回西岸做准备,廉颇这边也需要时间门将这个消息通告给韩人。

    廉颇想看看那个叫汤榆的人是如何甄别“背信弃义”之人的,就留了一句话,没将有些人或许要被送回的消息说出来,而是将所有的韩人一股脑的都送给秦人。!

    第128章 挑人

    所有的韩人都在赵军卒的驱赶和监视下走进丹水,对面同样是手持戈矛严阵以待的秦军卒。

    韩人们携老抱幼,带着随身微薄的家当相互搀扶着迈步走入冰冷彻骨的丹水。没有人反抗,没有人哭喊,只有大人麻木的沉默和孩童偶尔的抽泣声。

    他们又被抛弃了。

    赵人把他们像赠送牛羊一样的送给了秦人。

    有些人懵懂,有些人欣喜,有些人屈辱,有些人冷眼旁观无所谓,但这都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和结局。

    赵军、秦军两方都高度戒备,寂静无声又剑拔弩张,都防备着双方趁韩人渡水的机会朝对方发起攻击。

    现在正值冬季,是河流的枯水期,因为今年冬季没有下雪,温度比往年要高,加之这一段丹水两岸有近百万的军卒人口在活动,丹水没有结冰,韩人们在河床地势高的地段涉水登岸,倒是没有发生被水流淹没冲走的情况。

    最先登岸的韩人被向南向北的分散开来,秦人们已经给这些韩人划分出来足够大的活动区,同样在丹水岸边,这些韩人不过是从丹水的东岸到达丹水的西岸,秦人并没有如赵军所想的那样将这些韩人接入秦兵营或者让他们回到他们原本的家园。

    涉水而来的韩人冷的瑟瑟发抖,他们不被允许休息,他们按照登岸的顺序五百人为一组划分开来,满五百人之后,即便第五百零一人与第五百个人是父母、夫妻、兄姊等亲属关系,也都要分开来,除非是不满五尺的小孩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幼儿,可以跟着亲属大人归入一组,因为这样小的孩子都不算人头的。

    满五百人之后,会有五个什伍的秦军卒带着他们去他们接下来要生活的区域,那里已经摆放好了冒着热气的大桶,以及堆的高高的皮毛和一些长短不一的树枝。

    这五个什的兵卒推搡着这些语言不通的韩人,强制且迅速的将他们赶到用白石灰划好的两条线之间的通道里,通道窄的只能允许两个人并排行走。

    凡是踏出白线的区域的,都被冰冷的盾牌推至白线之内,推了几次之后,所有的人就都明白,不能踏出这条白线之外的半步。

    很快,两人一排的长长队伍排好了,妇孺排在最前头,抱小孩的排在中间,

    青壮被扯到最后头,稍有抵抗和不满的,秦军卒没有一声言语,直接一刀捅过去,一个人头军功到手了。

    原本就安静的过分的队伍更加噤若寒蝉,连小孩子都不敢呜咽了。

    来此安顿韩人的秦军卒来的时候都领了命令,不允许杀人,随意杀人者有罪,但若是有抵抗的,可以先杀后报。

    至于这个“抵抗”的度,就由秦兵卒自己衡量了。

    因为这个衡量的标准实在难以捉摸,而且难以掌握,为了不让没有军功且蛮横斗狠的某些秦兵卒刻意杀人领军功,被派来安顿这些韩人的秦军卒都是经过特意挑选的。

    首要的就是身上已经有军功了,越高越好,第二条就是必须识字,会写爰书会计算,第三条有意向向秦官吏系统发展的优先,这是特地他们的一次实习机会,做好了,所拿到的上官的评比和推荐信,是单纯杀人头拿军功所代替不了的。

    人头只是一个军功,而推荐信,则是关乎自己和以后子孙的前途啊,有这么一个清晰且宽阔的标准在,这些来安置韩人的秦军卒,没有一个想杀人的,他们只想让上级看到自己“治人”的才华,毕竟,做有秩的官员和无秩的小吏,社会地位可天差地别。

    排好队伍之后,一人给发了一个粗瓷大碗,就连不会走路的幼儿也发了一个,就让抱着祂的大人帮祂拿着。

    还算整齐的队伍在秦军卒的驱赶下沿着白线划定的区域缓缓向着大桶移动,站在大桶后的高大秦军卒拿着长柄勺,从冒着氤氲雾气和米香的大桶里舀出满满一勺粘稠的菜米粥,示意领头的老妪将碗拿出来。

    老妪双手捧着陶瓷大碗颤抖着往前伸,这一勺子稠粥落在大碗里,浓烈的食物味道冲击着老妪的神经,让她怔忪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她后头的人也看到了,无不双眼放光的开始猛吞咽口水,脚步不自觉的开始朝前移动。

    在后面的人抬脚之前,站在一旁管控这些人的秦军卒猛的一敲铜锣,炸响在耳边的铜锣声如一道惊雷将这些眼看就要失去理智的人惊醒,他们纷纷惧怕的将视线从前面的粥桶上移开,站定在原地不敢移动。

    那具被砍掉头颅的尸体还躺在不远处呢,他们的鼻尖还能闻到腥臭的人血的味道,秦军的震慑,比赵军犹

    甚。

    秦军卒对着老妪喊道:“行!”(正常走的意思)

    老妪珍惜的捧着这一碗已经开始烫手的菜粥,沿着白线通道拐了半个弯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白线的尽头,才敢抬眼去看站在尽头的秦军卒,等待他的下一个命令。